top of page

学字从数数起



数字一、二、三估计是启蒙汉字里会最先学的三个字,很形象,也很直观。一就代表一划、一条线、一根棍……;二就代表两划……;三就是三划……。此后按道家的学说又赋予了一二三更高的哲学意涵,所谓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。


从构字上说,一(一划)除了表示一样物体,比如“上、下”,就是在某一参照物的上方或下方的意思,还被抽象为一整个参照面,比如“天”,就表示在大(人展开双手双脚)之上的一整片(天),又比如“立”,表示人站立在一整片(地)之上。


可以说,一二三这三个字,从创字伊始直到现今几乎没有发生过变化。中国人喜欢用“三”来概括,比如“天地人为三才,日月星为三光”,我们也用“三”来泛指多数或多次,比如“举一反三”、“三顾茅庐”、“三思后行”……等等。


四,在最早的甲骨文里就是四划,直到篆体才表现为如今的样子,一个“囗”表示四方、四面,中间是个“八”字,“八”是“分”的本字,所以许多含有“八”的汉字都有“分”的含义,比如“分”、“半”、“公”、“兑”……所以,“四”可以理解为是“八”分给四方。《说文》里就采此说,“囗,四方也。八,别也。囗中八,象四分之形。”


五,最早也有积划成数写成五划的,显然古人发现若照此下去,不但会有书写不便的问题,还会增加误读的可能,于是开始思考新的方式。说“五”之前,先要提一下“㐅”这个表示交错的符号,一般认为“㐅”就是一堆交叠在一起的木柴,底下生火就能焚烧,两个“㐅”放在一起就是“爻”,后来逐渐把五根整齐的木柴捆编为一组,又赋予了“五”“伍”的概念(五人为一伍)。商周时期,古人还开始用“吾”来自称。金文的“吾”,在“口”之上堆了两个“五”字,可见能一五一十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古就很被重视,可以说某种程度上“自我”是体现在话语权上的。由此衍生的字有“语”(表达自我的言论)。


六,像是一座简陋的茅草屋,也可以看成是“入”和“八”的组合,也就是到室内分东西的意思。为什么数字多和“分配”有关呢?这也不难理解,当今的社会生产就是与分配紧密结合的,早期先民也不例外,不论是渔猎还是农耕生产的所得,最终都是要进行分配的,一切制度的建立最早也是由此逐渐派生出来的。谁分多,谁分少,谁先分,谁后分,起初都是从实践中慢慢总结出来的。数字当然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,每一次分配都需要口头或者书面来记录,以确保分配的合理、公正。顺带说一句,“六”的大写“陆(陸)”里就包含“六”这个字,表示在河堤边的土地上建房,因为只有在陆地上才能盖房子,所以引申为陆地的意思。


七,是“切”的本字,将一样东西,从中间切开,也是个分配的动作。


八,上文已经提及,不再赘述。


九,是一只能屈能伸的手臂,引申为穷尽、极致,如九霄、九泉。九的衍生字有“究”、“仇”、“尻”……之所以用一只伸长的手臂来表示多的意思,也许是因为手伸得长才能拿得多吧。


十,是一个表示完美、完全的数字,上下、左右全面扩展,所谓“天之大数”。引申为完备,如十全十美、十面埋伏……表面看“十”与“七”很接近,但其中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,“七”是横长竖短,“十”则相反横短竖长,后来为了更方便区分,才将“七”的那一竖弯了过来。“十”是古人能想到的一个完美的数数节点,也就是现在通行的“十进制”,就好像是用一条横着的绳子捆起一整排竖着的柴火,由此衍生的汉字都遵循着这个方式。如“廿(二十)”、“卅(三十)”、“世(三十年)”、“卌(四十)”。

Comments


Let's begin!
Recent Posts
Archive
bottom of page